七月的北京,科技界涌动热潮。从7月1日到31日,一场持续整整一个月的学术盛宴——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以“示踪科技前沿助力创新发展”为主题,在中国科技会堂的各个会场留下了无数思想碰撞的火花。
没有铺张的红毯,没有冗长的致辞,本届年会将学术活动“话语权”交还科学家,让科技人才居于“C位”。53家全国学会牵头、7000余位科技工作者接力,用98场专题论坛、990余个学术报告、1240篇研究论文,在“学会主体、学术主旨、学者主角”的坐标上,写下了属于中国科技界的夏日答卷。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学会成为连接战略与创新的纽带,学术回归思想碰撞的本源,学者在平等对话中完成传承。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副部长肖朝琼介绍,本届年会是中国科协打造高水平标志性学术品牌的有益尝试,是营造中国科技会堂作为“学术殿堂”“科技工作者之家”氛围的重要举措。
而未来,这份初心将继续生长——在服务国家大局的征程上,在回归学术本真的探索中,为原始创新培厚土壤,让科学精神永远滚烫。
学会主体引擎“聚合反应”
“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用了三个“高”来概括中国科协年会。
“说实话,我对大型会议并不太热衷。”他笑了笑,“很多会议更像是‘赶场子’,形式大于内容。真正有价值的,是这种集中、深度、聚焦的会议,有争论、有交流,才能真正推动思想的碰撞和科研的进展。
这正是本届年会“学会主体”最生动的注脚:全国学会不再是简单的会议组织者,而是锚定国家战略的“引擎者”。而中国科协年会就像“催化剂”,把原本平行的学科轨道拧成了一股绳。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心理学与人工智能发展专题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蒋毅介绍,论坛从心理学、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三大学科交叉视角切入,邀请领域涵盖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跨界专家,从多维度解析双向赋能的路径与挑战。
“其实我们在论坛中,对于一些基础概念有过探讨。比如‘注意’,心理学上人类转移视线聚焦物体是主动选择,而AI的‘注意’却是算法权重分配。”蒋毅坦言,当前两领域“对齐的少、未对齐的多”,但是中国科协年会提供的场域,让严谨的学者们敢于放下预设,在争论中靠近彼此。
回望本届年会,蒋毅最大的感受是: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不是“谁赋能谁”的单向输出,而是“互相翻译”的双向奔赴。“我想这正是中国科协年会的魔力——让我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问题和一群伙伴走。”蒋毅说。
对学术质量的坚持,在各学会的实践中形成共鸣,让每场论坛都成为“硬菜”。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兴武负责筹备的“高端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专题论坛”论坛,是从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申报的三个议题中精选而出的,靠的正是学会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
学会的创造力更体现在组织形式的革新上。为保障会议质量,从策划初期,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动提高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动员了三个专业委员会为会议提供学术支持,分别是1980年成立的电力系统专委会,2022年成立的氢能技术专委会和2024年成立的电工产品材料生态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这三个专委会也充分代表了电力行业时下关注的几个重点方向。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为确保参会专家的领域覆盖面和学术影响力,在开放注册的同时采取了“点对点”精准邀请。
“我们梳理了国内在人工智能和深空探测交叉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定点向对口团队发出邀请,这一举措确保了与会专家群体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研究视角多元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秘书长董晶说。
“本届科协年会的改革,为我们学会开展自己的各项学术活动带来了很多启发,树立了典范。”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申彦红说。
拆掉“无形之墙”增进学术交流密度
“观众集中了,交流密度上去了。”张兴武明显感觉到,这次中国科协年会摒弃了泛泛而谈,聚焦行业痛点。这些平时“一请难见”的行业大佬,不仅亲自到场,还主动提前半小时到会场,和同行聊起了最新进展。
这种自由平等机制,正是本届年会“学术主旨”的精髓——拆掉身份、学科、行业的“无形之墙”,让思想在纯粹的碰撞中燎原。
回归学术本源,首先意味着对形式主义的剥离。在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于茜看来,这次年会少了繁复的流程致辞、精致的茶歇摆台,取而代之的是“开门见山”的专题报告与高效务实的学术讨论。这种“去形式化”的氛围,让她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真实与专注。
“学术交流的核心,始终在于‘交流’本身。”她说,“而这次年会正是把重心放回到了真正的学术对话上。”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平等、开放的交流和对话,真实地挖掘学术观点。申彦红介绍,学会尝试以“双盲”或者“即兴”的形式组织交流讨论环节。主持人结合现场报告情况,根据报告专家现场的所述所讲,即兴为报告专家们提出定制化的问题,深入挖掘专家的科研思路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
在关于“再生稻”的讨论中,会上出现了一些观点碰撞。“再生稻是当前水稻产业中的一个热点方向,国家层面也在积极鼓励发展。”胡培松解释到,但这项技术在现实推广中面临多重瓶颈,比如品种适应性差、技术支撑不足、农民积极性不高等,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合作和政策指导。
成果的凝练则让思想落地生根。与以往会议“雁过无痕”不同,本届年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输出体系:本届年会发布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助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马伟明、邓秀新、包为民、乔杰、陈学东、高松、潘建伟等7位中国科协副主席,吕昭平、陈勇、韩喜球等3位中国科协常委,牵头召开跨学科学术研讨会,指导全国学会围绕各领域难点堵点,提出高质量决策咨询建议。
98场专题论坛围绕研讨主题,提炼创新性强、争议大、难识别、风险高、可能带来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重大突破、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非共识议题,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大胆探索、挑战未知。
学者为光:从“传帮带”到“共成长”
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松寒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水稻栽培方向的研究,在分组讨论中,王松寒“追星”成功,与胡培松一起,就“智慧农业在水稻高产中的应用”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讨论中,胡培松对他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期望他“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效融合,服务于水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这段“追星”经历,恰是本届年会“学者主角”的生动写照。在这里,院士专家与青年学者是共同探索的同路人,他们带着鲜明的“行动派”色彩。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给学术论坛组织者直接打来电话,逐字探讨论坛上报的非共识议题中的学术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郭剑波全程主持论坛,专注倾听每一位专家的报告和发言,积极回应交流过程中的问题,并在专题论坛的最后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构建的重要方向提出战略高度的建议。
青年学者们在与院士、专家及一线科研领军者们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能在专业问题上获得收获,更能亲身感受他们朴实专注的科学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学术品格。
本届年会40岁以下参与者占比达57%,127位青托人才担任学术秘书,300余位青托博士生参与论坛,他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这种被信任的感觉,让我们敢于往前走。”
在“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专题论坛中,于茜担任学术秘书并参与会议记录。会上几位院士及专家的报告令她对地月空间感知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使她看到了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所具备的巨大应用潜力。
在于茜看来,如今的科研早已不是单一学科的“独角戏”。“我们做基础研究的人,就像拿着锤子的人,而领域专家们才是真正知道问题所在、握有‘钉子’的人。”她形象地比喻道,“他们让我看到,我的‘锤子’应该往哪里砸,也让我更清楚了技术落地的方向和可能性。”
如今再谈对未来中国科协年会的期待,张兴武最想留住的,是那份“不讲层级讲观点”的氛围。
“以前开会,谁坐前排、谁先发言,一看头衔就知道。现在不一样了,哪怕是学生,观点够硬也能被围着听。”他觉得,这样的学术交流,才是真正能催生突破的土壤。
当科技工作者能心无旁骛地讨论科学问题而非“座位顺序”,能为“非共识议题”争得面红耳赤而非客套寒暄,中国的科技创新,就有了最坚实的土壤。当明年的阳光再次洒满北京的会场,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们,带着今年收获的火种,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