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党建文化
激扬地方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
发布时间:2023-4-11 10:58:52    来源:党建网     点击:366次    [关闭本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是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人民和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文化。留存在祖国大地上的红色旧址、红色故事、红色文献、红色文艺等红色文化形态,激荡起中华儿女根植于内心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以应有的政治担当和党史情怀,深入挖掘“红色精神之矿”,用好用活“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凝心聚魂的功能,使红色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释放出凝聚人心、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红色地图”引导红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每一座红色场馆,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份精神的传承。为更好地发挥好纪念场馆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的独特作用,要充分挖掘整合本土红色资源,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绘制地方党史“红色地图”,推出党史研学精品专线,为开展红色教育提供线路导向,方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当地“红色根脉”资源,追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以及进入新时代以来留下的足迹、印记,瞻仰红色遗迹,聆听革命故事,充分发挥好现场学习教育基地的主阵地作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以写好党的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中华民族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转化运用于现实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资源。同时党史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蕴含着我党百年赓续不懈、拼搏奋斗的精神谱系,我们要义不容辞当好“红色历史”的传承人、守护者,构建“大党史+大党建”工作格局,凝聚全社会党史专家、党史工作者、党史爱好者的智慧和力量,以正确党史观书写好党的浴血奋战史、艰苦奋斗史、改革发展史,切实用党的历史成就来激励人,用党的成功经验来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来警示人,努力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智慧和开拓前进的力量。

 以数字化提升工程鲜活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想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就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深入实施党史教育基地数字化提升工程,让党史学习跨越时空局限,借助“网上展馆”、全息投影等,使党员群众在更好的学习体验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生动性。创新党史资源数字化展示方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数字化的还原与展示,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的“实景课堂”,使宝贵的党史资源生动鲜活起来,从“静态”转化为“动态”、由“抽象模糊”变为“生动具体”,让参观学习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以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在我们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有无数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党的故事蕴含党的初心使命、彰显党的优良作风、展现党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当前,我们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党必将创造新的辉煌历史,为人们留下新的动人故事。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故事的历史价值、时代元素、地域特色和精神气质,积极开展党史宣讲、专题辅导等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让红色文化“进机关、进村(社)、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传颂好党的故事、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江山千秋永固。

  以“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助推乡村振兴。红色资源连着历史和未来,始终是我们汲取力量的源泉活水。挖掘与利用红色资源,既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需要,也是发展红色旅游、建设未来乡村、助推乡村振兴的趋势要求。广大农村地区曾哺育滋养了中国革命,进入新时代,红色资源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发展动能。全面部署、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将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来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由最初的价值引领、道德建设和行为约束延伸至未来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用红色基因滋养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浸润红色队伍、强化“红色堡垒”、激活红色产业,用红色产业带动绿色生态,让未来乡村呈现“中国红”。

  红色文化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凝结,还能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这是因为,红色文化蕴含了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奋斗所积累的革命精神与成功经验。它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凝结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勇于做时代的追梦人。

 

  (作者单位:中共江山市委史志研究室)

网站编辑:穆 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濮阳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Copyright@2021-2026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黄河西路267号
电话:0393-6661855   邮箱:pyskxy#163.com(请将#改为@)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2025551号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