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通讯员 李广源 周锦苗
一桩普通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让广西河池市的科研人员再也坐不住了。
前不久,河池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侯青光团队以100万元的转让费,将所研发的玉米新品种“玉米自交系HCF446”转让给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该所根据《广西农业科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和《河池市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的有关规定,将转让收益全部交由科研团队分配。
“转让收益除了一小部分留在单位作为科研发展资金和分配给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员之外,大部分收益分配给了成果主要完成人。”侯青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如今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大大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近年来,河池市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改革的成效日益凸显,正为当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供需两端发力打通堵点
玉米新品种“玉米自交系HCF446”,是河池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近年来取得的众多农业科技成果之一。“我们主要看中‘玉米自交系HCF446’配合力高的特点,所配组合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升武说。作为一家科技型种子企业,该公司已经深耕优质杂交水稻、玉米种子育种繁育推广领域20多年。
此次交易所带来的效应,很快传导至创新一线。河池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青年科技人员韦宏锤说:“看到身边科技人员研发的成果能得到市场认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造福社会的同时,科技人员还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信心和成就感得到了大大提升。”
为了让科技成果不再“锁抽屉”,河池动起了真格,近年来相继出台《河池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暂行办法》《河池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河池市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河池市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后补助管理办法》等文件,既明确保障科研人员享受大部分转化红利,又鼓励企业购买科技成果以提升发展质量,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供需双方达成交易。
河池市科技局局长黄兰爱表示,这些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让科研人员“有干劲”、企业“敢投入”,为成果转化打通了关键堵点。
此外,河池市还为当地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量身定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印发了《关于支持推动河池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同时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进一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熟化与落地。
数据印证了改革的成效:2020年至2024年,河池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79.83亿元,同比增长622.51%;累计完成科技成果登记488项,同比增长201.23%;累计转化重大科技成果204项,促进企业新增产值40.26亿元。
技术入股变现科研价值
得益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长期从事种桑养蚕研究及教学的河池学院高级实验师安慧,与团队一起走出了一条科研服务产业的特色之路。
2021年,安慧被聘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桑蚕创新团队养蚕技术岗位功能专家。在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中,他发现许多蚕农还在使用传统的种桑养蚕方法,费时费力且产量低。于是他带着科技成果,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加入宜州市叒木天虫蚕业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300余万元,并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对科研人员而言,以作价入股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实现了‘科研价值变现’与‘产业服务成就感’的双重收获;对企业来说,则快速获得了核心技术支撑,加速了产品迭代和市场拓展。”安慧说。
如今,桑蚕产业和有色金属产业这两个河池“名片”焕发生机。在科技成果推动下,2024年河池市桑园面积达48万亩,蚕茧产量同比增长12%;有色金属产业则通过中试基地技术转化,2024年规上企业产值较2020年增长45%,资源利用率提升8%,科技对产业的赋能效应持续凸显。
记者从河池市科技局了解到,下一步,河池将探索“赋权+分红”双激励模式,扩大科研人员对成果的处置、使用和收益权;提质升级现有中试基地,加速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构建“高校+企业+金融”协同机制,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见效。